幼儿园开学时间迟迟未定,神兽们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跟家长大眼瞪小眼。
相看两生厌,一点小问题都容易不耐烦,最后可能都会以家长一顿打和一顿吼收场。
都知道打骂教育不对,可长期生活在吼叫之下,会对孩子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家长可能还没意识到。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 · 特洛尼克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静止脸实验中,当妈妈面无表情时,宝宝会崩溃大哭;而一旦妈妈充满微笑,他马上开心起来。
这还只是被忽略,如果孩子经常被吼叫呢?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他们会用一些行为来自我安抚,比如吃手指,抓自己,然后不再理睬父母。
情况严重,会变得自卑、孤僻、胆小的,甚至影响大脑发育。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可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吼孩子呢?
湘雅二医院临床心理学博士托德老师总结了以下 3 个原因,只要你找到自己的「焦虑源头」,就可以打破吼叫的恶性循环,形成良性的育儿方式。
育儿之痛的根本在于,你不懂孩子的发展规律。孩子的正常发展过程,你却当成了严重问题。
比如,你急着带孩子出门,可他磨磨蹭蹭,非要把两只鞋一左一右摆得整整齐齐才肯罢休。
你又急又躁,忍不住吼了起来:
强迫症啊你!快走!电梯到了!
可是,如果你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不会急着纠正他。因为你懂得:不是他不听话,而是他处于「秩序敏感期」。1 岁开始,2 、3 岁发展到高峰期,直到 4 岁才会慢慢消退。
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粗暴的纠正他们的行为,是对他们心灵的一种伤害。
除了秩序敏感期,孩子的成长阶段还有「第一逆反期」、「占有欲」等等规律。只有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清楚知道,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不用去刻意纠正的,更用不着生气。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
当妈之前,轻松愉快,跟陌生孩子都能玩到一起;可当妈之后,身体越来越疲倦,带孩子越来越没耐心。
明知吼叫不好,但只要能让孩子立马听话,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难道妈妈就只能围着孩子转,不配拥有自己的生活吗?
当然不是。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不要做完美妈妈,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什么是「足够好的妈妈」?
半岁前,最好全身心满足孩子的需求。半岁以后,既不过度关注他,也不忽视孩子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爱着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他自我选择的空间。
这样,既能在孩子需要时出现在他身边,也能在孩子自我探索、向外发展时适当后退,减少对妈妈的依赖。
第一次做父母,没有老师教,没有父母上岗证,多数人只能从自己的童年经历中获取育儿经验。
也就是说,我们的父母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会倾向于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大吼大叫,很有可能,你小时候也曾被父母以同样方式对待过。
这就是心理学上定义的「创伤的代际传递」。
图片来源:电影《狗十三》
比如,经常有妈妈抱怨:
我的孩子老是哭,太难带了!
可是,孩子哭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由此,妈妈很可能回忆起自己三四岁的时候,只要一哭,就招来自己妈妈的责备:
这么大人了,老是哭,不害臊吗?我像你这么大,都能做家务了!
如果你能写下自己的吼叫记录,会容易找到,哪些是自己童年不良养育带来的创伤。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戒吼办法,发自内心的呼喊:
「我不要被你控制,原生家庭!」
作者:丁香妈妈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转载自「丁香妈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