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减肥人士都是采用吃素的方式,坚持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体重秤上的数字和裤腰带的码数一点儿没少。
这种吃素也包括好几种,有吃全素的(就是肉蛋奶鱼任何动物性食物都不沾),也有蛋奶素的(就是除了蛋类和奶类,其它动物性食物完全不吃)。
那么就引发了两个问题:
吃素真的能减肥吗?
为什么有人吃了很久的素,体重依旧居高不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吃素的人,常常是误入了「素=低热量」的误区,以为没有了动物性食物、远离了来自肉蛋奶的脂肪,就逃离了致胖风险。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
很多素食食物或食品,并非低能大户 —— 为了口感喜人,反而需要借助更多的油盐糖类调料。
这就会导致本来热量并不高的食材,在油和糖的加入后,热量打着滚地往上飙升,并带着你的体重血脂一起 high!
我们耳熟能详的这类高热量素食食物包括但不限于:
薯片、薯条、油饼、油条、油炸糕、油炒饭、过油土豆、过油茄子、油炸年糕、油炸豆腐、炸素饺子、炸素丸子、炸馒头片、素冰淇淋、素油糕点、高糖食物及饮料、高素油的其它食品及调料(比如芝麻酱辣椒油等)……想不长胖都很难!
如果再有一颗一直在劝说自己运动却又一直对自己狠不下来的心,那就只能对着体重秤上的数字扶额落汗了。
另外,需要强调,除了各种高糖高油的加工素食,主食和水果也是素食朋友们的减重拦路虎。
不少素食的朋友偏爱这两类食物:
要么是米面类食物吃起来没够,要么是明明每天半斤多的水果就够用了,却因为酷爱甜感而两三斤地享用,甚至还会喝很多果汁,因为觉得「维生素C含量高」,
结果就是:
进到肚里都是糖!
虽说 1 克油的热量 9 千卡,1 克糖的热量才 4 千卡,相差 2 倍多,但扛不住你吃一大堆糖呀,如果饮食里的油脂也并不少,那……别管你是吃素还是吃荤,都必胖无疑(除非你有强大的不长肉遗传做后盾)。
可能有人会说:
我吃的是粗杂粮和红薯土豆!再粗的粗粮,超出需要量的也是热量和体重。
虽然吃素、吃杂粮,但总摄入量上,热量摄入仍然多于热量消耗,没有热量缺口,当然也就很难变瘦。另外,体重居高不下,除了和饮食有关,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以下这几方面。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致胖」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比如:
如果有这些先天因素影响,人也就很容易走上「肥胖之路」。
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代谢特点有较大的差异,包括但不限于瘦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雄性激素、胰岛素等。比如甲亢患者就是高代谢典型,而甲减就相反。
不同个人身体内,涉及不同营养素消化吸收代谢的某些酶的分泌量会有差异,比如某些双糖酶、脂肪酶等。这种差异主要是受遗传基础或疾病等原因的影响,也会导致一些人不会从某些食物中获得热量。
举个例子:
有人乳糖酶缺乏,有人不缺,对缺乏的人而言,牛奶中的乳糖就不能吸收,也就不会有因乳糖的热量获得。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制造出来「热量缺口」。
要么是吃的太多,要么是消耗的不够。热量摄入多于消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适度制造热量缺口,有助于体重维稳、减少因为超重或肥胖带来的慢病隐患。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睡得太少,都有可能助长肥胖趋势,以及相关的疾病(如 2 型糖尿病)。
晚睡族和睡眠不足的人,体内葡萄糖稳态和脂代谢稳态有可能因为睡眠不足而发生紊乱,导致体内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并增加胰岛素抵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马不吃夜草不肥,真理啊!哪怕一天内热量摄入完全相同,但只是把一模一样餐食内容的早餐挪到前一晚当夜宵,就能直接干扰代谢。
所以,即便吃素,即便全天热量摄入可能并未超标,但是如果你有熬夜的习惯,且喜欢随手打开一包零食安抚漫漫长夜空寂无聊的胃……吃什么都难拯救你的体重!
就肠道菌群的构成及丰度而言,素食肯定是优于动物性食物比例大的饮食结构的。但是肠道菌群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前提是你的饮食并非高糖高油脂、也没有太多加工食品。
另外,一些疾病因素(比如使用激素治疗等)也可能让体重难以降下来。
碎碎叨叨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一些计划追赶素食潮流的朋友们:
不管你因为什么选择素食,请不要预设一定可以通过素食来减重。
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子、备孕的女性和产后的妈妈们,就算你一定要尝试素食,也建议不要完全规避蛋奶。
肉蛋奶可以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维生素 B12、铁、胆碱等营养素,而这些营养素在植物性食物中的含量和吸收率都不够理想。
很多纯素食主义(蛋奶都不吃)的人,容易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贫血、抑郁、周围神经退化、记忆力减退甚至痴呆等各种问题,就是因为这些营养素的摄入量不足。所以,如果你坚持素食,请定期复查自己体内这些营养素的水平,避免严重缺乏。
还是那句话:
科学管住嘴 + 合理迈开腿 = 健康的体重。
作者:刘遂谦
本文经由 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技部主任 阮光锋 审核
监制:饭饭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转载自「丁香医生」公众号
首发自「遂谦的营养小屋」公众号
参考文献:
1. Sleep duration and body mass index in twins: a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leep 2012 May 1.
2. The metabolic burden of sleep loss.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5 Jan. 3.
3. Long-term changes in sleep duration, energy balanc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Diabetologia 2016 Jan.
4. Association of Sleep Deprivation With Reduction in Insulin Sensitivity as Assessed by the Hyperglycemic Clamp Technique in Adolescents.JAMA Pediatr 2016 May 1.
5. Sleep quality and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mbalance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pilot study,Sleep Science doi:10.1016/j.slsci.2015.10.001.
6. Circadian Disorganization Alters Intestinal Microbiota,PLOS ONE doi:10.1371/journal.pone.0097500.
7.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theory of psychobiotics.,Nutr Rev doi:10.1093/nutrit/nuv025.
8. Gut feeling:how your microbiota affects your mood, sleep and stress lev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