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迫和疑病有共通之处 —— 反复确认。强迫者无法接受不确定的状态,因此需要反复检查、反复回忆。疑病者由于不能接纳可能出现的重病,所以会不停地在网络检索或求医问药。反复确认无外乎两种结果,一种是求锤得锤,因为反复确认,他们得到了自己不想要的结果,继而痛苦不堪;另一种是出现了能短暂让他们 「放心」 的结果,但这个结果的作用并不能持续很久,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接着进入新一轮的怀疑,然后反反复复、迁延不愈。
强迫和疑病就像毒品成瘾,属于一种 「心瘾」,瘾发时患者会向外界寻求确认,但这对于戒除 「心瘾」 的目标来说,无异于扬汤止沸。与其如此,不如去提升一下对于不确定感和重病的忍耐度,过程虽苦,但对于戒除 「心瘾」 十分必要。
2、最近连着接诊了几个疑病症患者(过度担心怀疑自己得了重病 —— 癌症、艾滋病等),发现他们都有查百度的习惯。
然而不论查到好的结果(不支持诊断),还是查到不利的结果(支持诊断),患者的焦虑情绪都会加重。
这就很有趣了。
记得以前学诊断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疾病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而且相应的身体部位真的会产生不适感。
难道我们真的得了重病么?
显然不是。而是大脑的认知过程出了问题,我们放大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这种放大效应尤其在我们查看相应的信息后会变得更加显著。
所以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后,我们应该去找专科医生来寻求答案,而不是检索网络信息。毕竟百度的搜索质量真的很差,如果你真的想查,也建议你换个搜索引擎,比如丁香医生就很靠谱。
3、一个疑病患者反复要做检查,做完心电图结果没事,没过两天又要做超声心动图,看到阴性结果后仍无法打消疑虑,继续要求做心脏核磁。他的人生似乎被卡在了这个环节,他没有时间再关心妻子孩子,更没有精力继续在工作上实现自己。他总是想着 「我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继续」。
在反复检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这无异于 「饮鸩止渴」。每次正常的检查结果只能让他得到短暂地宽慰,之后只不过是继续重复,然而人生却停滞不前。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 ——「神经症患者的发展在一开始就被阻断了,他们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答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他们个人的难题被相应放大。而普通人能够为他们的问题找出更有意义的解答方法,他们能够不断前进,遇到新的难题,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4、焦虑像个老谋深算的猎手,它会给人挖下陷阱,并且不断地引诱你落入圈套。
来访者总是期望医生能够给出一招致胜的办法来缓解焦虑,这恰好就是焦虑布下的陷阱,它引诱你朝着 「解决问题」 的方向不断前进,但你会发现自己竟然成了焦虑的帮凶,帮着它把陷阱挖得更深,自己却深陷泥潭。
疑病者如果能够放弃对于 「疾病」 的研究,焦虑者如果不再对 「最終的答案」 那么渴求,强迫者如果能够看清 「重复」 的无意义,这样的陷阱就能不攻自破。
引用一个刚学来的词 ——「价值序列」,我们需要不断地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需要做的,而不是让焦虑占据这个序列的排名。
5、疑病的本质是对身体和健康的焦虑。焦虑具有压倒一切(overwhelming)的特质,这使得焦虑的个体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也无法体验到当下的乐趣。
焦虑者往往迫切地想要解决引起焦虑的因素,但越深入,反而越焦虑。
打个比方,焦虑其实是 「良币被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全身心投入和享受,而劣币就是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焦虑者大多数时间被后者支配。
一个疑病症患者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他的解决办法是查百度,想要从百科里找到证明自己不是艾滋病患的证据,但他发现每次查完手机,只会让自己更加苦恼。这就是劣币。
良币是什么?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引用《绿皮书》的台词 —— 我父亲曾经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