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怎么研究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2021-09-15作者:王怡蕊

如果要讨论心理承受能力就离不开压力这个概念。我再上个自己画的图(不会画图,凑合看吧)来强调下压力这个概念的主观性。

这个模型我以前从健康心理学课上学来的,有些过于简单,但是很适合用于讲解。

什么时候会产生压力?为什么同样的情况,有的人会觉得有压力,有的人觉得轻轻松松?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在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有时会觉得压力很大,有时觉得全无难度?

情况 1:淡蓝色的圈代表环境对人的要求,深蓝色的圈代表自己的资源。资源不仅仅包括本人的因素(比如乐观的想法,调节心情的能力,健康的体魄),也包括外在因素(比如家人、朋友的支持,良好的经济情况)。环境对你的要求 > 资源,压力随之产生。



情况二:环境对人的要求与自己的资源大致相等,要求似乎隐约比能力大了一点。感觉比较充实,但不会不堪重负。



情况三:环境中的要求远远小于自己的资源。全无压力,但同时觉得无聊,没有挑战。



这几幅图说明压力是个主观的、可变的概念。比如,同样面对一场很重要的考试,A 同学的资源丰富:个人学习能力强,会安排时间,有经济条件上合适的补习班。要求和资源相匹配,于是压力不大(情况二)。B 同学对这场考试抱着比较无所谓的心态,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场考试决定不了什么。于是,对 B 同学来说要求小于自己的资源,于是心情很轻松(情况三)。

调节压力,简单来说,就是调节自己的资源和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使两者相匹配。提高资源:比如改变自己的想法,用腹式呼吸、冥想来放松,发展兴趣爱好,增加社会支持等等。降低环境的要求:比如降低预期,减少工作量等等,视情况而定。

针对压力的研究,和其他的心理学研究一样,首先要定性、定量。如果按照我上面所说的情况,压力可以定性为 perceived stress,也就是你自己认为自己压力有多大。定量,既然这是个主观的问题,一个 reliable,valid 的量表是最常用,成本最低的,你可以得到 self~reported data。额外的数据可能是,对被试或家人进行采访,获得 qualitative data;对被试进行观察,得到 observational data;对被试进行监控,比如测量肌电图反应,呼吸幅度,获得 physical data。根据你的研究问题,你可以创造不同的压力环境,使用不同的量表等等。

针对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同上,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心理承受能力。你可以把人想象成一个皮球。当这个人被压力 「压扁」 以后,还能 「弹」 回来,我们就说这个人比较 resilient。虽然有了这么个词,真正定义它并不容易,resilience 的研究的问题之一就是各个研究人员对它的定义不完全一样,用的测量标准不一样。你即可以把它理解成乐观的性格,也可以说它调节心态的能力。如果你要做心理承受力的研究,估计应该先仔细讨论下这个概念的定要,然后说服读者你为什么要采用某一个特别的方法来测量心理承受能力。至于 outcome variable,confounding variables,你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来筛选就行了。

相关文章

cover
一、压力会影响身体健康吗?会。我们的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我们压力过大时,以下 4 个系统会出现反应。● 心血管系统:当我们面对压力时,我们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等反应,同时血管壁将收缩,心脏泵血量增加,血压升高。当压力过大时,我们的心血管功能可能会出现紊乱,从而导致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免疫系统:当我们承受的压力过大超出免疫系统的能力范围时,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诸如感冒、发烧、溃疡等症状,免疫系
cover
点开推送的你,是不是正在厌烦上班?打开了文档但什么也没干,手机玩到没电都没开始干活,年前累计的工作扑面而来……一边是拖延的自己,一边是越积越多的工作,怎么办啊啊啊啊!除了逃跑不干和迎难而上,其实,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思路。换个角度看压力,也许你会好一点压力和人的关系,其实和举铁很像。找到一个合适的负重很重要。要是负重太沉了,身体会拉坏。就像是长期处于高压下的状态,不管怎么休息都很疲惫,头痛、肠胃不
cover
上班的日子,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明明白天也没干啥,但一回家就瘫在沙发里,啥也不想干。好累啊。但回想一下一天的工作,按部就班的打卡、开会、对接客户、报销、做 PPT……好像也没啥大事发生,可就是有强烈的疲惫感,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事实上,这种累并不是毫无来由的,你可能正在持续付出,除了体力和脑力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带着面具工作的你,正在情绪劳动中曾经我们以为,工作就是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只要
cover
你或许也一样: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晒出「阳了」的消息。图片来源:朋友圈奥密克戎传染性很强,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可能都难免经历一次感染。那些还没「阳」的人中,一些人已经认命,觉得戴不戴口罩无所谓了;一些人觉得与其每天担惊受怕,不如索性阳了算了,这样短时间内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起码短时间内不会再次感染。图片来源:聊天截图对于这个想法,我们的建议是相反的:阳的时间能晚一点就晚一点最好挺过这 1 个月于公于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