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反应,做完摘镜手术后老是觉得眼睛干。先别太担心,因为术后干眼确实是摘镜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大多是可以恢复的。
干眼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的质或量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屈光手术是干眼的危险因素。
为什么做摘镜手术会导致术后干眼呢?
研究表明,主要与术前眼表的基本状况、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角膜神经的损伤程度、术后角膜神经的修复情况、术后用药等因素相关。
1. 术前眼表的基本状况
刚做完摘镜手术短期的干眼,通常与角膜去神经化、手术创伤引发的炎症和眼表角膜形态的改变有关。
术前本身就有干眼的人,术后发展成严重干眼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很多。因为他们本身的基础泪液分泌量就少,泪膜就不稳定,会使得术后上皮细胞、结膜杯状细胞、泪膜稳定性都恢复的更慢。
因此,我们经常强调要做详细的术前检查,如果术前就有明显干眼,最好先治疗,病情缓解后再考虑摘镜手术。
2. 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激光摘镜手术方式包括:全飞秒(SMILE)、半飞秒(飞秒 LASIK)、准分子(传统 LASIK)。
通常角膜瓣越大、角膜瓣蒂越小,切断的角膜神经纤维就越多,越容易引起干眼。
因此,不制作角膜瓣的全飞秒,术后除了视觉效果更稳定外,干眼的风险和症状也会更小。
左:全飞秒切口小;右:角膜瓣切口大
而同样需要制作角膜瓣的半飞秒和传统 LASIK 相比,半飞秒使用飞秒激光制瓣,比传统 LASIK 的板层刀制瓣会更均匀、轻薄、精准,因此术后对角膜表面和基质层神经损伤会更小。
有数据表明,半飞秒术后干眼发病率为 8%,而传统 LASIK 术后干眼发病率为 46%。不过大多在术后 1 个月,症状就会明显减轻,随着时间推移,大多可以恢复到术前水平。
△ 半飞秒 / LASIK 手术过程示意图
3. 术后角膜神经的修复情况
角膜表面知觉是靠分布在表面和基质层中的神经纤维来维持的,因此,无论是哪种手术方式都会破坏角膜表面知觉,使角膜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反射性的泪液分泌减少,眨眼变少等。
一般手术对睑板腺没有太大的不良影响,但是通过检测发现,术后泪膜的脂质层也是变薄的,很可能就是因为眨眼变少,使得睑板腺的油脂排出减少导致。
数据表明,在术后 3 个月,角膜敏感度仍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全飞秒的下降幅度会小一些,恢复也会更快一些。
不过在术后 6 个月,基本恢复的就差不多了。而随着角膜敏感度的逐渐恢复,干眼症状也会相应减轻。
4. 术后的用药
做完摘镜手术,很多朋友会发现医生给开了好些眼药水,主要包括激素类消炎药、非甾体消炎药和干眼用药等。
激素类眼药如果使用时间太长,有可能对角膜表面愈合存在抑制作用,反而破坏泪膜稳定性,因此,一定要遵医嘱使用,按时减药和停用。
术后还需要常规使用一段时间的干眼用药,比较常用的有玻璃酸钠滴眼液、角膜生长因子眼用凝胶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帮助角膜神经功能的恢复、眼表泪膜状态的稳定和干眼症状的改善。
总得来说,摘镜术后出现干眼挺常见的,一般来说,遵医嘱用药,在术后一段时间大多可以恢复到术前水平。全飞秒相比而言,术后干眼的风险会更小一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