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
很多 上了年纪 过了 25 岁的朋友会发现,随着年纪增长,脑子开始忘密码、耳朵听不清说话、腰酸背痛脖子僵……
镜子里的自己也逐渐横向发展:脸越来越宽(发腮)、肚子越来越鼓(啤酒肚),秤上的数字跑赢了工资涨幅 _(:з」∠)_
残酷的「中年发福」开始了。
为啥年纪一大,就开始长胖呢?真的是身体代谢开始走下坡路了吗?日渐圆润的身材还能不能再拯救一下?
最近,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科学家们找到答案了!
研究:人类全生命周期代谢规律
图片来源:science.sciencemag.org
丁香邀请专家来和大家一起破解「中年发福」的奥秘。
关于中年发福这个神秘魔咒,过往大部分论调都认为,这是因为年纪大了,新陈代谢变慢了。
简单点就是,到年纪后,身体开始不行了。
然而这次的最新研究,发现了一个让人痛并快乐的事实:20~50 岁的能量消耗是稳定的,并不会降低。
研究发现,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代谢规律呈现为「升高-下降-稳定-缓慢下降」的模式,20~50 岁是稳定的。而新陈代谢真正下降的年纪可能在 50 岁之后。
图片来源:文献
这项研究有近 100 个国际团队共同参与,研究的人群来自 29 个国家的 6000 多名受试者,几乎覆盖全年龄层:年龄范围从刚出生 8 天到 95 岁。
研究过程也很严谨,这项研究应用了精准的「双标水」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在实验室之外,测量自由活动状态下人体日常能量消耗的「金标准」。
看不懂没关系,关键就是:研究很靠谱,结论很可信。
你的身体在能量处理上,50 岁和 20 岁其实没太大变化,你依旧是那个少年的你,惊不惊喜?
悲剧的是,这也意味着,中年发福这件事和身体(年龄)真的没啥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
等等!实际生活中,很多人确实是年轻时候吃不胖,一过三十腰围体重蹭蹭涨,没道理啊!
不是因为年龄变大代谢变慢,那到底还有什么 借口 理由?总不会是体重秤骗人吧……
别急,最新的研究里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说 30 岁和 20 岁有什么区别,那最大的不同就是:20 岁之后,运动量逐年降低。
简单粗暴的总结:懒得动了。
科学家们在被试身上绑了加速度计,这个加速度计的神奇之处在于,你的一切运动和活动,小到刷牙洗脸起来上个厕所,大到出门怒跑五公里,都会被这个小小的电子嘎哒记录下来,结果发现:
运动量骤降啊!就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而言,30 岁往后的人比 20 岁的人低将近 20%。
不同年龄的总步数以及中到重度的体力活动量,20~30 岁的还比较平稳,30 岁之后就毫不回头的下滑。
图片来源:文献
研究推算,如果人到中年动运动量和年轻时保持一致,总能量消耗率是不会下降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太可能过度发福。
但实际上,运动量不变真的太难了……
回想当年青葱岁月,打球跑步体育课,逛街 K 歌自行车,和对象在操场能溜达一晚上。
再看看现在,扔个垃圾就是一天最大运动,点个赞也算身体活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床挣扎到公司的路上。
世卫组织最新一项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达不到运动的全球建议。也就是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折算下来每天运动 20 分钟都不到。
生命在于运动,肥肉发于静止。每天到底走了几步路,只有自己和微信运动知道。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虽然「懒得动」确实是变胖的原因之一,但很多现实因素也真的让人没办法「勤快」起来。
上班族们,工作一坐就是 8 个小时起,每天回到家只想躺着;家里有娃的,下班了还得忙着给孩子辅导作业,被气到心律不齐。
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已经是大多数「中年人」的生活常态,头秃肚松、中段臃肿、晚睡早起、三餐不律。
哪有时间运动?哪有时间去准备一顿顿搭配精良的午餐晚餐?
没空做饭,那就叫外卖啦
活没干完,哪有资格动啊
逢年过节,吃顿大餐犒劳自己一下吧
管住嘴、迈开腿?—— 还是等我吃饱了睡足了再说吧!
而压力、熬夜晚睡、各种情绪问题,也都是给「发福」这件事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月半友们,中年发福的 新借口 真相是——
没时间运动有时间吃饭,简称:
工作太忙 🙂
好啦好啦,说正经的,大家先别叹气。
这次的新研究其实是个好消息:20~50 岁能量消耗稳定,不就是证明我们都还年轻嘛。
只要你想,这日渐圆润的身材,还可以抢救一下。
本文合作专家:刘遂谦 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研究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临床营养师
本文审核专家:KellyWeaver 慕尼黑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策划:Murphy | 监制:Feidi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 Herman Pontzer, Yosuke Yamada, Hiroyuki Sagayama, et 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 Science. 2021.
[2]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hysical-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