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第1次提问
您好石医生,宝宝昨天今天都能吃120奶一次了(之前170)后续没有发烧没有咳嗽没有明显不舒服也没怎么闹了,没有吃过药,但是我听到她有痰声 偶尔两声喷嚏 有痰不理她会不会自己好呢 需不需要上药 我怕炎症没消又还有痰会不会发展为肺炎呢
2025年04月21日
石礼锋医生
您好,咨询已收到,信息编辑回复中,请稍候!

备注:此条信息不需回复,避免浪费追问权限。

约等20-30分钟!!!
2025年04月21日
石礼锋医生
1,目前孩子没有发热,没有哭闹不安。也没有明显咳嗽症状。

安静状态下数一下孩子呼吸频次,如果呼吸频次不超过50次/分,继续观察即可。这个日龄孩子如果呼吸频次超过50次/分,提示有肺内感染可能,需要医院就诊,完善检查。

2,孩子有呼吸道感染的时候,会有炎性分泌物,也就是会有痰鸣音。

一般3-5天是症状最明显的时候,过去3-5天基本不会再加重,但是因为孩子不会咳痰,完全好转要有一个过程,一般也要接近2周的时间。

也不建议服用止咳化痰药物,因为孩子小咳嗽反射不健全,抑制咳嗽反射不利于痰液排除。

比较肯定的是,可以多服用一些温热的液体,简单讲就是多喂一些水、果汁、稀饭等,防止痰液粘稠。
2025年04月21日
第2次提问
瘦了0.2斤了,这时候是不是喂多点水比喂奶好些 还没添加辅食的 昨天没拉今天拉了一次大便 量不多性状正常,呼吸频率目前睡着是26次/分钟,我继续观察,姐姐明天要回来了,这种情况还会传染到吗
2025年04月21日
石礼锋医生
1,建议还是补充奶量为主。

孩子有痰的时候,建议多服用一些温热的液体,这些温热的液体,包括奶液,大孩子也包括稀饭、果汁等可以(当然,这个日龄孩子不服用稀饭、果汁)。不建议单纯补充水分,生病期间还要多补充一些热量,有利于疾病恢复。多补充水分会相信减少孩子奶量,反而反之热量摄入不足,

2,症状上考虑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有一定交叉传染性,一般高峰期6-8天。起病一周内还是建议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025年04月21日
第3次提问
好的 那能去婴儿游泳吗
石礼锋医生
洗澡可以,不建议游泳。

因为游泳消耗体力太多,不利于疾病恢复。

TA的问答

症状及患病时长:新生儿,19号出生,今天发现经常吐奶而且吐奶时会从鼻子里喷出来。有的时候已经吃完奶1个小时了,还是会吐奶。每顿吃50毫升,三小时吃一顿。吐的时候也不怎么哭。 就医及用药情况:香港的医生说再观察,没有用药。 需要解答的问题:请问这种情况常见吗?有什么风险需要注意吗?症状及患病时长:小孩出生后第三天开始黄疸数值升高,在第二十天左右黄疸数值皮测八点多当地妇幼说不用管了于是黄疸类药物停喝,四十二天儿保时医生提示小孩泛黄,于是做了一系列检查。后续进行讲黄疸和保肝,黄疸数值到达正常但是谷草和谷丙仍然高,谷草数值甚至还上升 就医及用药情况:黄疸类药物是茵栀黄 出生一个多月内吃了双歧杆菌 出生十五天后吃了钙和ad 在满月后进行了第二针乙肝疫苗接种 保肝药物为葡醛内酯片 需要解答的问题:目前小孩七十来天,谷丙和谷草数值仍然偏高,请问原因可能有哪些?后续该如何治疗?医生你好,宝宝现在35天,30天去做了满月体检,维生素A有0.29,检查报告说是可疑缺乏,详细看图,宝宝是一天AD一天D3,母乳奶粉混合喂养,奶粉给他换了个奶粉,前天开始转的,现在需不需要停D3,就每天都吃AD,之前是担心他维生素A中毒,因为奶粉也有含维生素A,之前给他喝的是雀巢BEBA至尊1段,现在给他转的是爱他美至熠1段,然后还有个个检查全血细胞计数,有几个比平均值高,有问题吗症状及患病时长:35天 就医及用药情况:茵栀黄,妈咪爱,蓝灯 需要解答的问题: 1:是否需要去大医院检查治疗2:可否居家照蓝灯3:反复黄疸是否影响孩子身体4:黄疸多少以下可以打疫苗。5:宝宝睡眠不好,一两小时就会醒,5.19号睡眠不到13小时,怎么可以改善他的睡眠,睡这么少是否会影响他发育(吃,拉都还正常) 宝宝4月6号测黄疸数值18点几,在县医院照了3天蓝灯后出院,回家没几天反黄,后在网上租了个蓝灯,居家照了3天,一共照了7到8小时,黄疸有所消退,没照后又反黄,母乳已停,5.8号去医院测数值依然有14点几的12点几,回家晒了几天太阳5.11去抽血复测,经皮测量数值最好10点几,抽血数值12.7,回家后阴天原因都没晒到太阳,5.19号去医院经皮复测,最高值又有14点几,请问这样反复的原因能查到吗?在网上买了个蓝灯箱,可以居家给他照吗,症状及患病时长: 4.27(出生11天)开始零星起小疹子,红色,中间有小白点(如图)。今天早上起来,脸颊处大片泛红,细看是小红点。头顶靠近额头的地方也出现了小白点。 就医及用药情况: 未就医。听从月嫂阿姨建议,购买地奈德乳膏,一日一次涂抹于患处,持续时间大概2-3周,期间症状持续但没有加重。 需要解答的问题: 想问一下大夫,这是什么情况?家长应该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