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第1次提问
症状及患病时长:发烧39.4,时常目前有一个多小时 就医及用药情况:未用药 未就医 需要解答的问题:需要吃退烧药吗?需要现在去急诊吗? 补充,最近没有么明显异常,今天下午还好好的,刚才傍晚小睡了一会 睡在木地板房间的瑜伽垫上,未盖,单衣单裤睡的,醒来就发现高烧了
张晓静医生
你好,你的问诊内容已经收到,接下来的时间我将整理信息,分析评估,输入文字,尽快给你回复(大约15~30分钟),请耐心等待。

🍓此条信息请不要回复,以免浪费追问机会(总共两次)。
2025年04月21日
张晓静医生
根据你的描述:孩子目前3岁,体温达到了39.4℃,持续已超过1小时。
针对上述情况分析和建议:
1.虽然暂时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但这个体温属于中高热,年龄又较小,因此建议您尽快使用退烧药进行干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体温超过38.5℃时若伴有不适,如烦躁、哭闹、精神差、食欲下降,就应当使用退热药。体温达到39℃以上,更需要及时退热以防出现热性惊厥。您可以选择常用的儿童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或布洛芬(美林),按体重剂量使用,一般退热效果会在30~60分钟内显现。
2.至于是否需要现在去急诊,就目前情况来看,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尚可,能正常饮水,无抽搐、呼吸急促、皮疹、呕吐或四肢发凉等严重表现,可以先在家观察,不必立刻去医院。发热本身是免疫系统对病毒或细菌的正常反应,只要处理及时、观察得当,大多数孩子都能自行康复。但如果退烧药使用后仍持续高热,或者孩子出现精神状态变差、无法入睡、持续哭闹不安等情况,建议及时前往急诊评估。
3.孩子今天下午还好好的,傍晚在木地板上的瑜伽垫上小睡了一会儿,没有盖被子,醒来后就发现发热。这种情境确实可能是孩子处于病毒感染潜伏期时因受凉诱发发热,但受凉本身不是根本原因。多数急性高热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幼儿急疹、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其他症状(如皮疹、咽痛、咳嗽)通常要到第2或第3天才逐渐显现。
4.因此,当前的重点是在家及时退热、监测体温变化,并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和是否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每2–3小时测一次体温,注意补水,不要穿得太多或盖得太厚,保持室内通风。如果高热持续超过48小时,或孩子在退热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不适,应带孩子前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5.总的来说,孩子现在的高热属于发病初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病毒感染所致,目前不需要立即去急诊,但应当及时服用退烧药,居家密切观察。如果体温控制不理想或伴随症状加重,再决定就诊也不迟。
希望一切顺利。
2025年04月21日
第2次提问
孩子傍晚醒来就发烧了 发烧后很乖 不哭不闹 就是躺在妈妈怀里没精神 晚上没吃饭 就喝了些水 目前又睡着半个多小时了,睡着前问他有没哪里不舒服,回答就是冷,目前睡得很熟,需要搞醒吃药吗?
张晓静医生
这会儿几度呢?如果说体温较之前是下降了,那就不吃了,如果再上升或持续的手脚冰凉的,可以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塞肛。
张晓静医生
剂量一样,当然也可以叫醒了吃。
2025年04月21日
第3次提问
现在39.6 39.7 用的是耳温枪 手一直很烫 脚刚摸了一下,好像不烫也不凉 还是睡得很熟 目前需要搞醒吃药吗?估计搞醒吃下去也有难度 买了美林布洛芬混悬滴剂,您看目前怎样处理,什么情况下需要今晚就去医院?
2025年04月21日
张晓静医生
吃药啊 弄醒吃药。
张晓静医生
你去到医院也是医生让你吃药退热呀。

TA的问答

症状及患病时长:孩子6个月零4天,昨晚开始就一直看着像反胃想吐的样子,吐奶吐了几回,今天经常会干咳,然后像是呛到,就想吐。打嗝上来有酸味。平时大便会2到三天一次,但昨天到今天拉屎拉了几次,但大便比较粘稠。昨天有吃了一点香蕉,一点米汤蛋黄,都很少量。前天打了两针疫苗,是乙肝第三针和A 群流脑。 就医及用药情况:没有 需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昨天风比较大,会是吸了风么?该如何处理?症状及患病时长: 蚕豆病 就医及用药情况: 无 需要解答的问题: 医生您好,图一是8岁7个月孩子学校体检,血小板计数298正常吗,还有谷丙转氨酶14是正常值吗?图二是去年差的血小板计数407是在正常范围内吗?症状及患病时长:今早起来自诉想吐 没有吐 吃了点稀饭躺床上 最高发烧至39° 2 提问时自诉无恶心症状了 有点想躺着 喉咙有点痒 但未咳嗽 其他症状无 精神状态尚可 就医及用药情况:美团快检 需要解答的问题:症状及患病时长: 就医及用药情况: 需要解答的问题:两岁半小朋友咳嗽咳了三天后,今天突然有点微微发烧了,量了下体温37度4,昨晚睡觉基本一个小时起来一次。这种情况需要怎么处理,麻烦医生告之 症状及患病时长:两天 就医及用药情况:吃了蒙脱石散 需要解答的问题:第一天下午拉粑粑拉了四次,晚上吃了3/1蒙脱石散 第二天早上又拉了一下 伴随发烧38度 过一会退烧到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