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难,教育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家长们好不容易在宝宝喂养的路上摸爬滚顺利通关,又要开始面对各种宝宝早期教育难题。
听了太多的道理,今天丁香医生请到叶壮老师给我们带来,他家宝宝自己的故事。
这个主题很大,却又很小——是关于怎么教孩子去爱。
前几天,我老婆带着刚满半岁的儿子去社区医院,打预防针。
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我原以为这应该是非常顺利的一次外出。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毕竟社区医院离家不远,母子二人同去,再加上我母亲这一得力助手,一个小时就能搞定这事。
我晚上下班回家,母亲已经回了他们老两口的住处。老婆做饭,我抱着孩子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她好像突然想起来了什么,把菜刀「啪」地一声横拍在了砧板上,吓了我一跳。
「今天给孩子打针的,不是以前那个医生了!」
可这有什么可奇怪的,你总不能指望给你家孩子配备一个专职的医生吧。她由此说开去,告诉我今天发生了什么。
孩子打完针,留在注射室外观察,却一直在哭。声嘶力竭地哭了半个小时,以至于频频瞥来奇怪的目光。当孩子哭到筋疲力尽,睡着了以后,我妈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告诉她,这可能是医生打针打太猛,推得太快导致的。
我一想,真的是这样的。这么多的注射液!
我老婆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比划出一段距离凑到我眼前。
「噗的一声就推进去了!」
「看孩子这么受罪,我心都快碎了。」
这是总结陈词。
我没想到的是,这句话一晚上重复了四遍。
吃饭的时候;给儿子洗澡的时候;晚上哄完孩子,我们两口子准备就寝的时候——她把这个故事和相关的结论又给我讲了三次。
当妈的心疼孩子,我一万个理解,白天没能亲临现场尽职尽责的我,是没资格说什么的。
我问我老婆:「你知道妈为什么知道,给小孩打针推得快,孩子特别疼吗?」
她把睡着的孩子轻轻放到了床上:
「妈说你小时候打针就老受这个罪,她最清楚这里的感受。你这一问我想起来了,今天她念叨了好几次你小时候打针遭罪,过去这么久的事了,还这么惦记。」
很简单,因为谁的儿子谁心疼。
「你小时候也够可怜的,受那么多罪。」
老婆,我等你这话,等了半晚上了。
我并不是想跟年幼的儿子争宠,我只是担心我自己的家庭,进入了一个常见的养育误区。
就是误以为倾注爱,是培养爱的能力的唯一途径。
五六年前,我给家长们上课,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智能和技能的培养。
彼时,在培训的问答环节,家长们问的问题,更多和学习技巧有关。
如今,家长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与情商发展有关的内容,「如何教会孩子分享」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成为常见的问题。很明显的,没谁希望自家的孩子变成「熊孩子」。
随着小宝贝的到来,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从物质到精神。
家长们曾经格外看重的那些品质,靠倾注是可以培养的。
你与孩子多说话,他的词汇量更大;你让孩子天天听音乐,他的乐感会增强;你带你的孩子天天去看画展,他的艺术鉴赏能力会得到提升。这种能力的投入与产出,其实并不难换算。
但家长们现在看重的品质,培养起来却要复杂得多——也许你跟我一样,愿意把你生命中的一切,都分享给你的孩子,但咱们必须承认,就算这样,他依然很可能学不会分享。
有一个母亲,她跟我说她特别强调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能力。
她在与孩子交流中强调分享;她在每一个涉及社交的场合,都鼓励孩子去积极分享;在她眼里,她身体力行了她想教授的东西。
但我问到孩子父亲的情况的时候,她却说了这样的话:「我这孩子,跟我特亲,一点儿都不跟他爸爸亲。就找我,从来都不爱跟他爸一起。我也觉得这样挺好,孩子这么小,跟妈亲太正常,爸爸反正帮不上什么。」
你都不愿意跟老公分享你们自己的孩子,凭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分享?
说的流行一点叫「情商」,说的情怀一点叫「爱」,对于很多类似的,与社交相关的抽象能力而言,给予和灌注,未必是一种普适的培养方法。
想培养孩子这样的能力,不仅仅要让他们成为这种能力的受益者,更要让他们成为这种能力的观察者。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实验就已经有足够的说服力。看到暴力的孩子学到暴力,看到善意的孩子学到善意。并不是只有挨过打,才知道打了人,别人会疼。人们并不一定要成为参与者,观察者的身份已经足够影响他们。
夫妻之间的彼此淡漠,已经成为很多家庭中的普遍情况。
两口子把太多的能量,伴随着炽热的目光,放在了孩子身上,难免提升了忽视对方的概率。
人们以为,爱他就能让他学会爱,却常常淡忘,让他看到你们两口子的甜蜜,才是让他学会并珍视爱的正确视角。
很多时候,你爱他的爸爸,也许比爱他,更能让他知道什么是爱。
你体恤她的妈妈,也许比呵护她,更能让她知道什么是关心。
为人父母,爱意满满不是问题,很少见到有孩子面对「爱欠缺」的问题。但是,情感的向量并不能全部直勾勾地指向孩子,这样未必能够让他明了爱的真正含义。
每当这个时候,你要明白,父母不仅要表达爱,更要成为「爱的表率」。
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