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妈妈们对宝宝呵护有加,可有时候稍不留神,小宝宝还是会生病。看着受苦的宝宝,妈妈心疼不已,恨不得能自己代为生病。
这显然不现实,于是有些妈妈找到了替代的方法——替宝宝吃药,然后通过母乳「过药」给孩子。
这显然是错误的。
不少妈妈认为,自己吃药,然后再用母乳过药给宝宝,宝宝吃到的药量就会大大减少,药物对孩子的伤害也会相应减少。
首先,要进入母乳的药物,必须首先进入妈妈的血液中,也就是说血液循环中得先有药物。
像益生菌、蒙脱石散(常用止泻药)、乳果糖这类药物基本不会进入血液循环,宝宝也就不可能通过母乳获得药物。
其次,有幸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要再进入乳汁。
药物不都是完全会「漏」到奶里的。脂溶性越好,分子量越小,与蛋白结合能力越低的药物越容易进入乳汁。
通俗来说不同药物进入乳汁的「门槛」不一,不同药物在乳汁与血液中的浓度差异是很大的。
我们无法控制每一种药物进入乳汁的量, 药量不确定也会对孩子造成健康风险。
泌乳量影响着药物在母乳中的相对剂量。
第三,不同的妈妈间泌乳量差别很大,有滴滴珍惜的奶少一族,也有超级「奶牛」。
同一个妈妈在哺乳期的不同阶段泌乳量也不同。产后初期和离乳期往往奶量偏少,所以又造成了药物剂量的不同,孩子到底能吃到多少又是不确定的,
最后,作为「消费者」的宝宝,状态有差异,也会导致宝宝吸收药量的多少有差异。
新生儿,早产儿或者有一些先天代谢障碍的孩子摄取药物的量与大月龄孩子是不同的。
可见通过妈妈母乳过药,不仅不靠谱反,而还将孩子的用药风险提高了。
除了药物之外,有些妈妈还会认为宝宝缺啥可以通过自己多吃的方式来替宝宝补充,为了让奶「更有营养」,比如有的妈妈会拼命吃一些高蛋白或者高脂肪的食物来试图提高奶水中这些物质的含量。
母乳的成分基本是恒定的,哪怕是营养不良的哺乳妈妈分泌的乳汁也足够保质保量地满足孩子的生长需求,并不会因为母乳质量而影响宝宝体重增加。
如果宝宝体重增加不理想,应该在哺乳方法或者频率上改善,并且要及时排除宝宝是否有其他健康问题。
过多的热量摄入只会导致妈妈自己的发胖及营养过剩,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总之,用母乳过药、过营养品给宝宝,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妈妈的这份「自讨苦吃」的深厚母爱不仅不能见效,甚至还会适得其反,置宝宝于风险中。
所以,如果宝宝真的需要服用药物,妈妈们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宝宝服用相应的药品与剂量就可以啦。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