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爸爸妈妈在一边不及时阻止反而低声下气地哄着;
一群小朋友玩耍时,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家长却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厉害」;
「溺爱」这个词,和熊孩子划上等号,也让我们为人父母感到担忧和恐惧,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溺爱孩子的怪圈。
但很多时候,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溺爱着孩子。当宝贝降临那一刻,全身心都投入到他们的喜怒哀乐里去,那涌动的父爱母爱之下,极有可能掺杂着些许过度的小心翼翼和保护之情。
要知道,溺爱的本质就是家长的过度支持和保护。习惯了被保护和支持的孩子,如何能够面对外面的风雨洗礼呢。
不如来看看这些「溺爱行为」,爸爸妈妈会不会对号入座呢?
去玩具城里,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
孩子拿着一个喜欢的玩具不肯放手,妈妈一开始很明确地拒绝:「家里已经有好多个了,这个不能买哦。」
可是孩子的情绪上来以后,委屈地抽抽嗒嗒,眼睛里面全部是泪水,怎么哄也不愿意离开。妈妈看到孩子哭了就立刻慌神了,本来也不是多贵的玩具,再想想小时候自己也可能经历过想买不给买的忧伤,就立马拿着结账去了。
买完以后,孩子开心的玩了起来,而妈妈也松了一口气并且安慰自己,「反正玩具没多贵,宝贝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我知道妈妈们的感受,或许是自己的童年里,缺乏这样予给予求的关爱;或许是对孩子的疼爱,不想看到他们任何的失望与眼泪。
其实,这样一场小小的「博弈」里,孩子获得了喜欢的玩具,却也会逐渐养成这样的心理:我就是中心人物,必须满足我的需求。
妈妈们无意当中滋养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有矛盾的时候难以交流和沟通,也难以理解自己和其他人互动。
高反应家长其实是我见得最多的,而这和溺爱之间,真的只差那么一点点。
比如:有一次参加亲子游园会,看到一个小女孩跑得太快跌倒了,妈妈立刻把她抱起来,「宝宝疼不疼、不哭不哭、妈妈看看伤着膝盖没有……」其实,小女孩第一反应是看看小伙伴跑到哪里去了,自己都没意思到摔倒会很疼。
但是,妈妈们对「小挫折」过度的反应,会让孩子少了很多锻炼自我的可能性。尤其是当妈妈们不在身边时,生活的复杂多样也许会让孩子们难以招架,无法快速成长起来。
而孩子的语言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都需要在一次次「挫折」里反复练习。所以,不如让我们稍微把姿态放轻松一些。
不管是《妈妈是超人》/《爸爸回来了》这类亲子节目,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爸爸妈妈很容易成为「交易型家长」。
当孩子不想吃饭的时候,爸妈耐心地对他们说「吃完饭就能看电视/出去玩。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孩子立刻把饭吃完,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但后遗症也随之而来,每次吃饭都要和孩子交涉一番。因为小脑袋瓜们已经明白了,吃饭可以成为自己的「筹码」,来换取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要的玩具等等。
但吃饭本身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却被孩子忘得一干二净了。
爸爸妈妈们也很头疼,但是为了快速达到目的,减少和孩子拉锯战,有时会忍不住说出「你不 xx,我就不爱你/不要你了」。
而孩子会在无形当中,被引导成为「结果利导型」,就连爸爸妈妈的爱也会变成一种交换的结果,习惯性地提出要求。对于真正的规则,却没有理解到。
我们与孩子的交往之中,最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不以孩子的情绪、想要达到的目的快慢为转移。
夸张情绪是孩子表达自我的最直接方式,面对新生代的戏精宝宝们,我们不妨尝试以委婉却坚定的方式来呵护他们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爱意。
1. 放手让孩子尝试
这个世界是一个万花筒,孩子要在其中摸爬滚打。爸爸妈妈放心的松开手,让孩子知道摔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过度的保护不是孩子的安全衣,而是孩子成长的阻碍。大胆去尝试的孩子,才能更加茁壮生长。
2. 情感上予以支持
别怕自己对孩子的爱意无法传达,每当孩子面临困难或者选择,在情感上给予最大的温暖和支持,才是鼓励孩子迈出坚定脚步的动力。告诉孩子,妈妈的怀抱永远为他们敞开,但小小的困难要自己学会克服,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3. 原则上坚持底线
孩子的眼泪和撒娇是妈妈天然的软肋,但每一次小小的坚持,不被孩子的情绪所裹挟,给孩子建立正确的秩序和健康的观念,才是最大限度给予无限温柔的爱意。
爱是爸爸妈妈的天性,但溺爱不是;
爱是孩子成长的无敌盔甲,但溺爱不是。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原则,才是最好的亲情。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