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睡眠科普的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规律作息」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家长们也会纠结:我家孩子的清醒间隔好像比「推荐值」大一些,会不会过度疲劳?我家宝宝的睡眠总量比「推荐值」多 / 少,正常吗?
这篇文章将和大家分享一个判断你家宝宝作息安排是否合适的一个「拇指法则」是:看看宝宝夜觉睡得如何,即
1、入夜是否顺利以及
2、夜间睡眠的连续性。
「拇指规则」,the rule of thumb 所代表的是经验法则。一般来说,这些法则是凭经验所得来的的方法,并非完全精确。但是胜在简单易懂,好操作。
入夜是否顺利
「入夜顺利」包含:入夜时间的稳定,以及入夜方式的稳定两方面。
入夜时间的稳定指的是宝宝每晚最终睡着的时间相对固定,偶尔会有波动,但是波动的范围一般不超过 15 分钟。入夜方式的稳定指的是每晚入睡的时候,宝宝所需的安抚方式一致,不会反复出现只有安抚升级才能按时入夜的情况。比如宝宝明明可以陪伴就能自己入睡的,但是又会时不时的需要抱睡、奶睡才能顺利哄睡,这种情况就属于入夜方式的不稳定。
造成入夜不顺利的作息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第一、家长没有重视宝宝的「入夜生物钟」。(我们人体的每一项生理机能都受体内生物时钟的影响,睡眠也不例外。当宝宝的困倦度和入夜生物钟节奏相吻合的时候,是最容易顺利入睡的时机);
第二、全天最后一次小睡安排的时间太长。(当宝宝全天还有 3~4 次小睡的时候,最后一次小睡的时长建议不超过一个睡眠周期,即 30~40 分钟以内即可;在宝宝出现并觉信号的时候,可以考虑把最后一次小睡的时长缩短到 10~15 分钟以内);
第三、入夜之前的清醒间隔不够。具体表现就是最后一次小睡结束的太晚,或者是入夜时间安排的太早。(当宝宝们完成 3 并 2 之后,入夜之前的间隔是全天各段清醒间隔里面变化速度最快的,随着宝宝长大,他们的入夜时间出现自动的后移时正常的。)
夜间睡眠的连续性
首先要和大家明确一点:正常情况下,宝宝会在一整晚的睡眠过程中经历 5~6 次短暂清醒。
所以,这里说的「睡眠连续性」并不是指宝宝在睡眠过程中一动不动,完全没有夜醒;而是指当宝宝在经历睡眠周期转化的过程中只需要给予与入夜时候类似的安抚就能顺利接着去睡。
比较典型的时间点,比如晚上 23 点左右、半夜 2~3 点,凌晨 4~5 点,是宝宝们夜醒情况比较集中的时段。如果你家宝宝已经规律作息了一段时间,甚至已经是自主入睡了,这些时间点还是持续出现长时间的折腾(大于 40 分钟)才能再次入睡,我们除了考虑夜奶安排、睡眠环境、身体状态等因素之外,还要特别留意宝宝的作息方面是否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早上存在睡回笼觉的情况。(典型情况:第一觉之前的清醒间隔远小于宝宝正常的清醒间隔);
第二、早上第一觉睡的太长。(典型情况:早上的第一次小睡是全天小睡中睡眠时长是做多的);
第三、全天睡眠总量安排偏多。(典型情况:白天睡霸,作息完美,小睡总量优秀;但是夜间睡渣,夜醒频繁或者是有长时间的睡眠断裂。这是过分科学育儿派家长经常踩的一个坑)。
如果睡眠也有优先级:我觉得夜间睡眠的重要性肯定大于白天小睡;夜间睡眠连续性的重要性大于入夜的顺利程度。
如果你家宝宝属于「白天睡霸,夜里睡渣」,那么即使白天宝宝的作息再完美,和所谓的「推荐标准」再吻合,也是不适合你家宝宝自身的需求;
如果你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把宝宝白天的作息规律向任何一种「推荐标准」靠近,但是宝宝夜里的睡眠情况 OK(参考上文提到的两个方面),那么你应该尊重你家宝宝的个体特点,不要被数值或者表格弄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