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你补充的情况来看,当前是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其中焦虑、恐惧情绪属于原发症状,是面临外界压力(或者内心深处的恐惧)产生的情绪反应,长期的焦虑容易诱发出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又会影响人的认知模式,产生绝对化思维和以偏概全思维,继而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会让人保持警惕性,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但是过度焦虑就会让人陷入痛苦当中,因为焦虑状态下的认知是存在明显偏差的,加之抑郁所带来的消极悲观,让个体很难通过自我调整得以解脱。
你提到的面对黑暗的恐惧,有可能在既往幼年阶段(甚至是没有记忆的年龄)曾经多次经历类似场景,造成心理阴影,当再次面临
创伤场景时,诱发出内心深处的恐惧,症状明显时可能达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的发生是存在神经结构基础的,就是我们大脑中的神经纤维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过度敏感,存在相关的固定的神经环路,这些神经环路就像道路一样,主要作用是处理我们对于事件的情绪,比如我们面对一种场景总是产生焦虑情绪,那大脑就会产生记忆,形成固定的神经环路,当下次又面临同样的或者相似的场景,就会自动调取这个环路,因此就会自动产生焦虑的情绪。就如同你提到的回避和他人接触交谈,其原因是恐惧、焦虑,反复如此就会被固化得以长久的维持。所以,当焦虑症状比较突出时,当事人是无能为力的,越是想要抵制焦虑情绪,反而越容易陷入其中。
有一些方法是可以降低我们自动使用这些神经环路的,比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是调整神经纤维的功能,就是要降低它对信息的敏感性,这类药物就是抗焦虑药。临床数据表明这些药物是有效的,能够降低焦虑程度,提高抑郁情绪。具体的药物需要参考多方面的信息,需要和医生面诊后才能确定。后期可以到当地医院心理科,进一步完善心理状况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另外的方法就是心理治疗,比较常用的是认知行为治疗,如果能在这个治疗过程中逐渐学会应对这种社交场景,是终身受益的,不过心理治疗是需要一个长程的过程,需要和治疗师一起工作,治疗师先对认知模式进行评估,然后找到替代这种想法的想法,会布置作业,在实践活动中改善我们的认知模式和应对方法。具体的情况可以到当地的医院进行一些了解。
除此之外,进行一些自我调整,也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做些调整。
1.如果可能,尝试接纳现在的自己,接纳目前的情绪状态。情绪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焦虑和抑郁情绪。当然接纳自己的状态并不是任由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而是先在心理上接纳它的存在,毕竟情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能够让它立刻消失。接纳了之后再去尝试调整。有时候越是极力要推开一个东西,反而会更容易陷入纠缠。当我们从内心接纳了情绪,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因为这个时候并不把抑郁情绪视为累赘,或者视为不正常,心态上会好很多。
2.基于上边我们提到的接纳情绪之后,我们可以尝试着给自己一些时间或者空间来允许焦虑情绪的存在,比如一天中抽出某段时间来体会目前的状态,这段时间内除了体会情绪外什么都不做,这样如果给情绪划分了空间,允许它的存在,就会有更好的动力来掌控它。而过了这个时间范围,就在内心告诉自己,我给自己时间来体会焦虑情绪了,我照顾到自己了,我现在可以去做其它事情了。这种调节的机制就是通过形式上限定了焦虑情绪的存在时间,它并不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全部。如果再做其它事情时再次出现了焦虑情绪,那就暂时停下来,继续体会、承认情绪,直到自己感觉体会的可以了,就再去做其他事情。
3.在允许情绪表达的之外时间,可以尝试把生活安排的充实丰富一些,让内心体验到每天的充实,当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花费在其它事情时,也就很难陷入情绪无法自拔了。
4.如果身体状态允许,可以每天坚持一定量的运动,因为持续规律的运动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作用,促进快乐递质5羟色胺的分泌,从而缓解并预防不良情绪,激发动力,降低紧焦虑感。如果不是特别爱好体育性的运动,正念训练也是可以尝试的,这是一种心理调适方法,主要作用是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需要跟着音频指导练习,网上有很多教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操作练习。
5.在上述接纳情绪的基础上,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比如向信任的人倾诉,有时候对方的陪伴和倾听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被支持和理解。如果确实现实情况不允许倾诉,或者说你提到的不善于向他人倾诉,寻求帮助。那么我们可以转换方式进行情绪宣泄,比如在空旷的地方呼喊、写日志表达情感等,只要是能够让情绪表达出来又不危害身体安全,都是被允许的。如果出现烦躁情绪,是鼓励表达这种不满情绪的,可以在安静的卧室,通过摔打被子或者毛绒玩具等来表达愤怒,不要让愤怒情绪积累。
6.对于你提到的社交恐惧,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克服,这是漫长的适应过程。可以先从和熟悉的人相处开始,逐渐增加相处时间,慢慢过渡到周围其他人,给自己充分的接纳和允许。否则越是刻意要求自己不恐惧,反而越容易恐惧。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给你提供改变的可能方向,毕竟很多心理困扰的形成并非短期内产生的,改善也需要漫长的过程。
如有疑问,可以再沟通。